今日教师节 | 绍兴市银龄教师们退而不休践初心 余热生辉润桃李

发布日期:2025-09-11 浏览次数: 来源:市委老干部局 字号:[ ]

在金秋送爽、桃李芬芳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在这个感念师恩的日子里,有一群银龄教师们格外令人敬佩,虽已华发苍颜,离开正式讲台多年,但他们退而不休,以炽热的教育情怀和丰富的教学智慧,继续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师者”的真谛。

他是银色家园的“指导员”

绍兴老干部党校红色讲师、市关工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团成员 葛紧跟

葛紧跟,教师退休十五年来,始终热心于公益事业、红色宣讲。作为绍兴市关工委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团成员、老干部党校“红色讲师”,葛紧跟积极加入到银色家园的工作队伍,成为一名银色家园“指导员”,协助设立老党员工作室、组建老党员先锋队,开设“爱心假日学校”。他还带着自己的藏品奔走在学校、社区、企业,义务讲述物件背后的故事,已累计宣讲300余次,为让更多的干部群众了解百年党史,他捐赠了200余件红色物件。针对中小学生,他利用收藏的绘画报纸,讲邱少云、刘胡兰等英雄人物故事;针对社区上了年纪的居民,他用一些票据,触发听众的满满回忆;针对企业管理人员,他则紧跟时事热点,力求通俗易懂,听起来带劲。在葛紧跟的熏陶感召下,其家人也纷纷投身公益事业。2022年,葛紧跟家庭获评省级“银尚之家”。

他是红色教育的“播种人”

越城区皋埠街道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顾兆雄

共和国同龄人顾兆雄,从军旅生涯到三尺讲台,再到如今的红色宣讲,他始终赓续初心,不忘使命,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薪火,传递正能量。从1988年起,他就在吼山烈士墓、后堡村抗日纪念堂开展义务讲解。退休后,他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继续坚守在红色宣讲之路上,通过采访知情人士、搜集官方资料,亲手制作《枪声从后堡响起》《百年荣光共话辉煌》《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等PPT课件20余个,为党员干部、群众、新兵、中小学生等讲课550余场,听众累计达28万人次,掌声与大拇指,成了他最好的“退休金”。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红船精神五老宣讲员”、浙江省“最美共和国同龄人”、绍兴市“五老扶苗励志贡献奖”先进个人等。他坚持,只要身体允许,就会继续运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永葆共产党员本色,继续发热发光!

他是优秀家风的“宣讲员”

柯桥区杨汛桥紫薇小学原党支部书记、校长 王荣芳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不只是一句口号,关键在于行动。”在柯桥区“银伢和乐” 暑假公益夏令营,王荣芳为同学们作孝亲敬老家风家教宣讲。退休后,王荣芳以“传承中华美德、涵养优良家风”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征集家风家教小故事,家庭教育经验、感受和成功案例,牵头整理编写了《家风无声 传承有道》钱清街道家风家教宣讲手册,并将其推广到村社、企业和学校。近3年来,先后开展“记孝道•存感恩——孝亲敬老”等家风家教宣讲课18余场,线上线下受众3万余人。

她是润育新苗的“老园丁”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人文管理系主任、系党支部书记朱丽娟

朱丽娟退休后主动请缨加入上虞区关工委“五老”讲师团,成为“虞五老红色宣讲团”一员,以炽热的教育情怀继续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她先后打造了《一本书、一封信、一张证》《讲抗疫故事 扬中国精神》《青春与民族复兴同行》等多个主题宣讲,以细腻的叙事和声情并茂的讲述,将宏大道理融入鲜活故事,引导青少年在倾听中坚定理想信念。其中,《何云的故事》以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讲述,荣获绍兴市关工委“五十佳”红色故事短视频,成为全市示范案例。尽管退休多年,仍常年自驾奔波于各乡镇、村社和中小学校之间,不辞辛苦、不计回报。孩子们专注的眼神、一声声亲切的“朱奶奶”,都让她倍感温暖与光荣。“孩子们晶亮的眼睛,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截至目前,她已累计开展红色宣讲近百场。

他是社区治理的“热心人”

嵊州中学退休体育教师钱小

钱小良曾以专业与热爱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奋进向上的体育少年,在退休后他积极投身社区治理,成为了居民心中的“热心钱老师”。作为小区业委会成员,他担任起邻里矛盾的“调解专家”。在居民因车位占用、楼道噪音争执时,他第一时间上门,以体育人的爽朗与对事的公正分析情理,让矛盾“吹哨叫停”,化解纠纷。社区气排球队成立之初,钱老师主动担任教练,面对一群零基础的居民学员,从标准垫球姿势到精准发球节奏,耐心地一遍遍进行慢动作示范讲解。他还自费修复了气排球场地上破损的拦网,并重新划定了场地标线。在每年的社区趣味运动会上,都有他义务担任裁判的身影。今年,他还无偿担任街道拔河队和气排球队的教练,带领队员们参加完市里的拔河和气排球比赛。从校园到社区,钱小良把体育人的担当与热爱,播撒在邻里间,续写着“银发园丁”的活力篇章。

她是音乐教学的“引路人”

新昌县西坑中心完小退休教师  杨春燕

杨春燕退休前是西坑中心完小的语文和数学教师,因学校缺少音乐教师,杨春燕主动请缨,自学风琴,从此踏上了音乐教学之路,用琴声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退休后,杨春燕也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她先后自学了葫芦丝、电子琴和钢琴,掌握了五六样乐器,成为众人眼中的“器乐达人”。2012年,在老年大学的邀请下,她重新走上讲台,担任葫芦丝教师。面对年纪偏大、接受速度不一的学员,她耐心琢磨教学方法,量身定制教学方案,让银发学员们渐渐吹响了优美旋律。几年来,她不仅将葫芦丝班级从2个扩展到8个,学员发展至400多人,还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学员走进社区、福利院开展公益演出。从青丝到白发,杨春燕始终没有离开她深爱的“讲台”。她用葫芦丝吹响了晚年生活的“欢乐颂”,也用行动诠释了何为“老有所为、初心不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们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是崇高师德的践行者,让我们在他们的事迹中汲取力量,共建美好家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