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曹锦喜谈为扛起新定位新使命提供坚实银色人才支撑

发布日期:2024-07-09浏览次数:来源:浙江老干部字号:[ ]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老干部,高度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强调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老干部这一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优势和作用。今年4月,省委书记易炼红来省委老干部局调研时指出,要把准老干部工作是人才工作这一重要职责,进一步发挥广大老同志丰富政治智慧、工作经验、人生阅历等独特优势,为我省扛起新定位新使命助力添彩。

老干部是浙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的重要力量、特殊力量。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后,省委老干部局第一时间召开工作推进会,全系统迅速统一思想行动,聚焦新使命新任务,主动靠前、积极作为,以最强力量、最高标准、最实举措推动“新春第一会”精神在老干部工作系统落地见效。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印发深入实施“银领助力”争先工程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老同志志愿服务促进办法和团队管理办法,实施“银雁”助企、返乡、治理、兴文、关爱、帮扶等六大行动,引导全省各类银色人才在更多方面、更广领域发挥优势作用。

既注重广范围又注重高素质

打造各具特色的雁阵格局

多渠道多方式引才聚才育才,着力打造一支覆盖广泛、结构合理、作用明显的银色人才队伍。不断做大银色人才“蓄水池”。立足“高素质、高水平、高素养”要求,按照党建、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健康、体育、金融、法律等10个领域,省市县共建数字化“银龄智库”,计划每年新增入库银色人才1.2万名左右,今年入库不少于2万名。到2027年,全省入库银色人才5万名左右,建立品牌团队(工作室)800个,培育省级、市级、县(市、区)级银色领军人才500名、2000名、5000名。不断提升机制平台保障能级。将银色人才队伍建设必需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健全“时间银行”等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银色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机制,建立工作服务站,有计划、针对性开展培训,目前,已举办省级银色人才技能提升班,市县纷纷跟进举办。

既强化党建引领又强化示范引领

带动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生动局面

浙江有老干部党员30.8万名,相对年轻、活力充沛,要把他们引导好、管理好、发挥好,带动广大老同志自发性经常性“随手做志愿”。有效教育管理。探索与党校合作共建老干部党校,目前,省市两级基本实现全覆盖,出台老同志政治纪律清单、网络行为规范等制度,比如在政治纪律方面,明确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和倡导清单“三张清单”各6条要求,对相关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做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双先”评选工作,优先推荐事迹突出的党员银色人才,营造浓厚氛围。精准发挥作用。鼓励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银色人才品牌团队志愿结对农村基层党支部,到2027年,全省结对党支部达800个,结对党员达8000名。鼓励离退休干部党员到社区报到,主动亮身份,按规定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微网格长、楼道(栋)长,当好政策宣讲员、平安协管员、民生服务员等,积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

既当受益者又当推动者

探索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管用模式

围绕经济发展所需,找准助力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的模式。聚焦服务营商环境优化提升。重点面向发改、科技、经信、商务、市场监管等单位挖掘银色人才,开展银企结对行动,组织老同志担任专业咨询员、工作观察员、安全监督员、助企服务员,走进小微企业、初创企业、骨干企业、涉老企业,点对点、面对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目前,拥有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成立中小企业创新协会的“老科技”费洪标,引进外资600多万美元、各类项目30多个的“老市监”耿涛等银色人才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聚焦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做好老同志在银发研学、健康医药、养生保健、国货“潮品”消费等方面的宣传引导,同时,与相关老专家开展联合调研,集众智破新题,在助力银发经济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等方面开展探索实践。

既做好优秀文化传承又做好老年教育普惠

绘就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的银色风景

发挥好老干部工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基础优势、资源优势,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上展现新作为。挖掘文化名人。鼓励名人名家设立非遗工作室、开展传承人培训,组织“银尚达人”创作接地气、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形成一批有较高价值的文史资料。做大老干部艺术团、书画协会等各类社团组织,壮大老干部红色讲师团、“五老”报告团队伍,每年开展百场红色宣讲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山区、进海岛活动,各地开展2次以上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培育教育名师。纵深推进“老有所学”改革,健全全省老年教育“师资库”,以“大人才观”理念培育“领雁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全年不少于30场,目前已开展12场,全域打响“优质高效、普惠共享”教育品牌。

既开展关爱又开展帮扶

拓展聚合资源高效服务的工作路径

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方资源,组织银色人才做好“一老加一小、关爱加帮扶”工作。发挥关心下一代公益共同体优势。开展“十万五老结对关爱农村未成年人”活动,协同做好农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组织老校长、老教师等参与乡村“银龄讲学计划”,用好省关心下一代基金,扶植一批“五老”农技帮扶项目,培育农村“双带”青年榜样。发挥对口援助工作优势。开展“银色人才同心援西部”活动,组织一批医疗、教育、农业、文旅等领域的老专家,赴青海、四川等地开展组团式志愿服务,开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活动,探索银色人才柔性援助对口支援地区和山区海岛县模式。目前,省关工委已联合浙江援青指挥部等,启动“浙育青苗”公益项目。

a href='' style='font-size:10.5pt;'>[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