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人才耀古越】王立导:将家乡山水变成“掌上风景”

发布日期:2024-05-21浏览次数:来源:越城区老干部服务中心字号:[ ]

王立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画蛋”代表性传承人,绍兴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工艺美术和民俗文化研究。曾先后在瓷厂、扇厂、工艺厂、地毯厂等单位从事工艺美术产品绘画、设计、开发工作,多次获奖。

绍兴画蛋,历史悠久,起源于我国古老的蛋俗文化,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一种在禽鸟蛋壳上施艺作画的民间工艺,今年80多岁高龄的王立导老先生就是绍兴画蛋的专家。

走进王立导家,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型工艺美术博物馆。从13岁开始画蛋,至今已有60多年,一件件技艺精湛的画蛋作品被他整齐地收纳在书架上,山水、仕女、花鸟……相映成趣。这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用一双巧手在小小的蛋壳上绘就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王立导家中一隅

从平凡到不凡:多年苦练只为画好一颗蛋

王立导与绍兴画蛋结缘,始于生活的无奈。13岁小学毕业后,由于个子小,家里担心他找不到工作,便让他跟着家附近的一位姓宋的老先生学习画蛋。

画蛋的流程十分复杂,需经过挑选、抽空、清洗、消毒、封洞、磨砂、设计、绘画、制盒、组配等近20道工序。

王立导画蛋作品“鉴湖山水”

挑蛋并不难,但画蛋着实是个大难题。学历只有小学的王立导,学画蛋前毫无绘画基础,更别提在小小的蛋壳上作画了,但为着画一颗蛋能赚1角多的收入,他只能在磨砺中求得进步。当时蛋尚是稀罕物,不是常能吃到,缺乏材料,聪明的他就在咸鸭蛋上画,画了洗,洗了再画,反复临摹。

在光滑圆润又弧度较大的蛋壳上作微型工笔画,难度极大,加上画蛋时蛋、手同时悬空,稳是作画的前提条件。“我从来没学过画画,学画蛋时是第一次摸画笔,一笔细线勾下去不挺不直,怎么能画得好呢?于是就在握笔的虎口处放一盏盛水的酒盅,练笔时手不能抖、水不能溢,每天练‘定力’。”从一开始只想着酒盅不倒,到后来酒盅里的水也四平八稳,此时他已能做到线细如丝、收放自如。

双面画蛋(左镂空为蛋的内里,右为蛋的外壳)

“你看,这两支笔就好像长在我手上一样。”王立导自豪地展示他的“绝技”,只见两支画笔在他手上快速切换,毫不拖泥带水。“狼毫笔质硬用来勾勒,羊毫笔质软用来上色,同时工笔画讲究浓淡相宜,同一座山远近是不同的色彩与感觉,这就需要运用好不同工具来进行渲染,快速换笔是基本功。”几十年来他一直不曾落下对文化素养的提升,博览群书,目的是“储学”,力求提高审美水平。例如画绍兴山水时,四季景色都是不同的。春、夏、秋、冬,风、晴、雨、雪,各有其妙。如要画好,必须参阅众多资料和通过实地写生,才能画出独具魅力的绍兴景色。

传承与革新:将家乡山水融入画蛋艺术

上世纪70年代,画了十几年“蛋”的他,因为工作变动暂停画蛋事业。直到退休后,才重新拿起画笔。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将家乡山水融入画蛋艺术,制作出更精美细致的画蛋手工艺品。

退休后的他有了更多时间,一有空闲就走访绍兴各大名胜景点,观察细节、收集素材,回来后将之整理成写生小稿,以备画蛋时参考使用。厚厚的一沓写生小卡中,光是桥就有200多座,没有一座重复。

一沓写生小卡——绍兴的桥

越城鉴湖、新昌十九峰、上虞覆卮山……家乡山水给了他丰富的灵感。在王立导手中,画蛋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成为了他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载体。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稽山鉴水风光美轮美奂。他的蛋画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品《新昌十九峰》

除了画蛋,他还尝试过将微型工笔画技术与充满绍兴元素的蚌壳、鱼鳞、蟹壳、甲鱼背等材料相结合,进行创新创作。一幅蚌壳画是他的得意之作,细如牛毛的线条,勾勒出青山、绿水、劲松、古塔、渔翁等形象,功力深厚。

目前,绍兴画蛋传人寥寥无几,对于绍兴画蛋技艺未来要如何传承,这位八旬老人有自己的思考。在绍兴画蛋传统技艺基础上,融入创新和高科技是他认为可行的路径,“现代技术可以将很多以前想象不到的事变为现实。预先设计好图案,例如绍兴十景、绍兴五女……依托热转印等技术,将图案按比例缩小印制在处理好的塑制蛋壳上,制造成本较低、可量产的趣味工艺品,价廉物美,雅俗共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方能吸引更多人关注画蛋,从而让画蛋以新的面貌与形式长久保留。”

a href='' style='font-size:10.5pt;'>[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