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阈下的老年大学课程设置

发布日期:2012-05-15浏览次数:来源:市委老干部局办公室字号:[ ]

(市老年大学办公室  张亚苹)

 

摘要:生命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价值追求,还是教育的存在形态与实践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教育摒弃了世俗的功利目的,更接近生命教育的本质追求。生命教育视阈下的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对人生圆融的追求,强调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关于生命教育

人类的教育活动因生命个体差异的不同始终是丰富多彩的。因此,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人性要求的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生命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应该成为全部教育的追求。

国内外生命教育虽然在具体议题上有不同的侧重,但在面对生命根本问题上的意见是一致的。真正的生命教育应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

生命教育有三个层次的解构。是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要求教育必须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加油。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是作为教育的存在形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是真正充满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是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生命教育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又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因而是地方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重要主题和领域。

老年教育作为终生教育的后期阶段,其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性情、促进健康,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摒弃了升学、就业、晋级、升职等世俗功利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教育更接近生命教育的本质追求。

二、课程设置的依据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开发和课程结构的安排。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根据课程研究专家的论断,有三个:学习者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关于学习者的需求,课程设置要关注老年人的兴趣和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需求、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关于社会生活的需求,根据美国课程学家泰勒的分类是: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关于学科发展的需求,由于学校课程所传递的最主要是学科知识,而学科专家都精通各自领域学科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等知识体系,所以学科专家的建议也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由于学习者、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于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唯一来源。

 作为一种学校教育形式,与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形式一样,老年大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课程设置。尽管目前我国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还没有统一要求,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同样必须兼顾学习者的需求、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发展的需求三个方面的因素。

 把老年教育放在生命教育的视阈下观照,老年大学的课程应该为老年人进一步发现自我提供内容和工具。首先,老年学员应该被视为基本健康的人,具有发展潜力;其次应该认识到老年人的发展是具有整合性的,包含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身体的发展等各方面的发展。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应该在承认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充分遵循和尊重老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弘扬老年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为教育目标,加强老年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关怀老年人的困难和痛苦,容忍老年人的弱点和缺点,维护老年人的权利,发展老年人的自主和独立意识,鼓励和促进老年人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塑造老年人的理想人格。

    三、生命教育指向的课程设置

 老年教育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学科分类标准,一般根据所开设专业的内容归纳为六大类,即文史政经类、书画摄影类、医学保健类、家政技艺类、文艺类、体育类。随着课程开设门类的不断增多,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逐步向专业领域扩展、细化和深入,然就其功能看主要为老年人颐养娱乐提供帮助,偏重于老年人闲暇时间的消磨,缺少对老年人的幸福人生进行指导和为老年人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

 人到老年的生活变化主要来自生理的逐渐衰老和能力的衰减,重新回归家庭的不适和社区、社会环境的变迁。因此,生命教育视阈下的老年大学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体力和健康衰退、退休后社会角色变化、收入减少、与社会脱节等因素导致的老年人自我否定、自我矮化的心理,加强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旨在塑造老年人塑造平和理性的心理状态,有效免除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焦虑、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指向的课程设置,应注重老年人的生命知识的传递、生命关系的协调、生命情感与态度的养成、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追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帮助老年人掌控自我的生活、应对重新回归家庭的不适、提升社会参与度。

    1. 传递生命知识提升老年人生活掌控能力

 生命知识主要包括生命本身、生命安全以及生命成长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生命的起源、本质、特点的相关内容,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的维护、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生命保护常识与技能的习得。

 生命知识类课程要加强老化认知教育和生命超越教育协助老年人了解自我,认同自我,协助其正确认识生理衰老,形成对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生命知识课程以健康管理和休闲生活为核心,涵盖体育锻炼、饮食指导、心理调适、疾病护理、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能力培养等较为全面的知识输送和技能指导,旨在帮助老年人提升生活掌控能力,使老年人能自主地选择和科学安排个人生活,获得稳定、安全、健康的生存发展环境。

 2. 协调生命关系提升老年人人际适应能力

 生命关系主要涉及与人的交往和回归家庭的适应能力,透过对生命关系的理解与体认的学习,以求达到与自我、环境的和谐相处。老年人面临生活重心的重新回归婚姻生活、代际生活。生命关系协调旨在帮助老年人及时和科学应对婚姻家庭生活的变化,有效免除生理和心理焦虑,持续改善生活质量。

 婚姻家庭协调相关课程应以生活实用知识为主,具体包括居住方式选择、家务劳动协商、闲暇生活规划等关系协调的内容和食品营养搭配、烹饪技巧等教务劳动技能。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的背景下,还应开展家庭变故处理教育,指导老人应对丧偶、再婚、家庭财产分割、遗产纠纷等家庭变故中可能遭遇的问题,协助他们获得充足的养老资源以及家庭成员的尊重与关爱。

 代际互动类课程应引导和协助老年人增进家庭互动,增进老年人与父母、子女、孙子女的相互了解与接纳,避免和消减彼此的隔阂。具体包括亲子交流沟通的技巧、扶助照料老龄老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协助子女教育孙子女、因婚姻关系而缔结的婆媳关系等准亲子关系协调指导。

 3. 社会参与课程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

 社会参与能力不仅是老年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能力,也是其与社会融合的能力,其中社会发展应对、社区生活融入、社会公益服务是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社会发展应对课程通过以开放和改变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增强老年人认识和接纳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形成积极应对的意识和态度。同时,开展信息获取与更新教育、涉老公共服务资源认知教育以及社会发展应对指导、策略、技巧教育,协助老年人了解社会资源的获取途径和特殊困境下如何获得社会救济。

 社区生活参与课程以社区认同为核心,主要包括社区知识与理念、社区行为与技能、社区情感与价值。同时,倡导老年人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支持老年人自己组织创建涉老协会,形成彼此互动、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此外,还要倡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与管理,开展社区生活自助与互助活动,激发其潜能,推动其成为社区建设责任的分担者和成果的共享者。同时,开展迁移适应教育,将课堂教育与参与社区生活相结合,协助老年人有效应对迁入新社区产生的隔离与陌生,增进与环境融合。

 社会公益服务课程以鼓励老年人参与公益活动为目标,支持和协助老年教育团体活动向社区外拓展,参与社会,为老年人的自我成长与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开展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指导,鼓励老年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

 生命教育视阈下的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直面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强调老年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培养老年人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李高峰 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 教育科学论坛 2009年第二期

[2]王英 谭琳 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 人口学刊 2011年第1期

[3]岳瑛 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探讨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0月第31卷

[4]肖川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福建论坛2006年第3期

[5]刘法虎 生命教育主要研究取向刍议 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12月

[6]胡燕琴 2004年国内主要教育期刊生命教育研究新进展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8月

[7]段瑞雪 对老年人开展生命教育的设想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0月

[8]高峰 对老年生命教育的思考 中国老年报 2008年11月19日第3版

 

 

a href='' style='font-size:10.5pt;'>[附件下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